作文载体话题

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通用15篇)

本文已影响 2.26W人 

篇一: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通用15篇)

花灯中的迎龙

肖依诺

来到闽南生活,看着村里的“火把节”和街边挂着的花灯,让我回想起老家镇子里的迎龙。

在我六岁那年,老家的元宵节和闽南过的大不相同,我们从来都不吃汤圆,而是做一桌子丰盛的饭菜。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最在意的不是饭菜,而是7点之后小镇上的迎龙。母亲牵着我的手,从家往镇子上走去,我急切的拉着母亲,想让她走快点。镇子上挂满火红的灯笼,红灯高照。母亲应我的要求给我买了花灯,我拿着花灯站在街道一侧,只听见吆喝声越来越近,便知道,“龙”来了!

“龙”是由无数个板凳两两上下合起,用绳子连接的,又叫板凳龙足足有五十米长。龙头是由木头雕刻而成,雕刻的栩栩如生。“龙”会跟着最前面的龙珠跑。

看着“龙”向我走来,我激动得上蹿下跳,街道也变得拥挤起来,充满了孩子们的欢叫声,“龙”跟着龙珠围着镇子绕来绕去,我撒开母亲的手,跟着龙往镇子里跑,母亲从不害怕我会丢,因为镇子小,就算走丢了,镇子里的人也会帮忙送回来。“龙”有时会光顾我们手上的花灯,时不时换动脑袋表示喜欢,跟着“龙”绕到八九点,“龙”累了,我也累了,便回去找母亲。回到家中,我便会拉着父亲,到院子里放孔明灯。现在想想多么怀念那时跟着“龙”奔跑的时光。

十一岁那年元宵,吃完晚饭已经是7七点半了,和母亲一起往街上走,边走边聊着早上发生的趣事,到了街上,到小卖部里买两跟荧光棒,戴在手上,等我们走出小卖部,“龙”差不多到我们跟前了,我们走上前,边说笑着边跟“龙”一起走。八点多一些,便觉得无趣,回了家。拿着父亲为我早早准备好的孔明灯,写下自己新的一年的愿望和期盼,放手让孔明灯自由的飞翔,带着我的愿望飞向空中。好像时间的推移使我看见“龙”便不再那么觉得有趣,已是习以为常,倒还有些怀念小时候追着“龙”跑的日子。

十二岁那年,因为疫情,早早的就下来了闽南,元宵火把节,少数的灯笼挂在树梢上。母亲不知从哪翻出了我从前迎龙时拿着的花灯和荧光棒,看着已经不再亮的花灯,仿佛从灯芯中看见从前那个追着“龙跑的我,别提有多开心了,可换做是现在,就算喜欢,也不会再和“龙”一起跑了,现在的我做事需稳重些,多想回到那个不用考虑稳重,一心只想追着“龙”跑,然后哭着让人送回家的时候。

好像人生总是这样,小时候可以无忧无虑地玩耍,好像不用在意任何事情;长大了就必须变得稳重。这个世界开始对我们有了要求,不再放任我们玩耍。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断的成长、变化,不断地达到林林种种的要求以适应社会,立足于社会。要是有机会,我都想回到从前无忧无虑地和“龙”跑到半夜,明知不可能,但还是很怀念呢。

篇二: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冬至软粄

冬至到,东北饺子香,江南汤圆糯,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与东北江南相隔千百里的汤坑过起冬至来自然是不同的,汤坑的人们会在冬至这天会吃起软粄。

每逢冬至总会飘点毛毛小雨,温度也降得异常快,还总伴着凛冽的寒风。但无论如何,在这一天,亲人们总会欢聚一堂。仍记幼时,在外寄宿的姐姐会在这一天会请假赶回家,在外工作的大人们也会早早收了工,只盼回家与亲人聚在一起吃口软粄。

外婆会在他们赶来前煎好软粄,而我放学早,站在灶台边看外婆弄。外婆不慌不忙地围好碎花围裙,先往锅中倒取少许的油,在这同时,外婆会拿出瓷碗,往碗中倒取糯米粉,加入清水,用木筷搅和搅和,直至成糊状,在这时,外婆便把注意力放到油身上,当油为冬至歌唱时便可下锅,听着滋啦滋啦的油声,这是一种享受。外婆拿着木筷不断的戳着,翻转着粄,当粄的颜色渐渐变成了金黄色,外婆便会把粄撩到盘子上,拿出一个小叠碗,放入芝麻糖,往往在这个时间点,大家也刚好回到家,外婆招呼大家趁热吃。

我拿着筷子转动软粄,蘸上芝麻糖一大口灌进嘴里,先是酥脆的口感在舌尖上跳动,而后身体各部位的器官将口中的温热送往全身,消除了这天的寒冷,温糯的口感与先前的酥脆撞了个满怀,芝麻糖中和了软粄的寡淡,味道恰到好处,一口下肚后,口腔仍旧是软粄的浓香。

我还陶醉在品尝软粄的味美中,家里的长辈便闲谈了起来,姨姥爷说:“软粄也叫‘齐子粄’或叫‘落汤齐’,不过我们这边的人常常叫‘软粄’,24气节中的冬至恰好为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吃软粄也是希望可以暖起来,正所谓阴极阳生。”外婆接了一茬“软粄粘粘糯糯的,也是象征着人们可以像软粄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一家人团团圆圆的,不分离。”“吃软粄更寓意着长大一岁,对不对?”弟弟把头别向了大家道。“对,你又长大了一岁,大了就要更懂事一点啊。”外婆笑意盈盈的,脸上的慈祥溢了出来。

冬至软粄,寓意天气转暖,寓意孩子长大,寓意家人团圆,各乡各有不同俗,而自始至今的寓意都是一致的。

篇三: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又是一年“三月三”,春光烂漫无限好,艾草悠悠处处香。我们丰顺有个习俗,“三月三”要吃艾草。

这天,我一早就来到奶奶家,奶奶带我去菜地摘艾草。我和奶奶走在菜地小路上,阳光明媚,春风拂面,时常有鸟儿旁若无人的,或低低飞翔,或驻足吟唱。蜜蜂和蝴蝶也不甘示弱,在菜花丛中翩翩起舞。我的心情无比愉悦。“三月三的艾草长势好,最适合采摘了,”奶奶边走边说。

我看着菜地里的艾草,它们密集地簇拥在一起,汪汪绿色,走近,便是淡淡清香。奶奶教我把铲子铲进土的深处,便能铲出大片艾草根,艾叶则用手捻下来。奶奶轻轻拂去艾根上的土,“艾草全身都是宝。”我和奶奶采了一盆水嫩的艾草,迫不可待地回家。采完艾草,我的身上充满了它那清爽的香气。

回到家,我将艾草交给负责掌勺的大姑,大姑将一部分艾草榨成汁,她麻利地将糯米、艾草汁和在一起,仔细地将面团捏成一个个青团,放进锅中。青团在锅中翻腾,它们周围的水冒着气泡,我看得垂涎欲滴。随着时间流逝,香味越来越浓郁,“好香!”我把热腾腾的青团端上桌。青团表面是褐绿色的,外层有些脆,里面软糯可口,一口咬下去,艾草香在口中蔓延,那便是春天的味道。很快,艾草鸡汤、艾草煮鸡蛋、艾草炒饭也端上来了。“这是艾草宴啊!”表妹惊喜地说。一家人在餐桌前谈笑风生,品尝这青香微甜的艾草大餐。

爷爷也讲起了三月三吃艾草的习俗的由来。阳春三月,艾叶飘香,这时候的艾草又嫩又鲜美,它具有驱寒、除湿、祛风、滋补身体的功效。所以“三月三”适合吃艾草,长此以往,三月三吃艾草这一习俗便流传下来了。爷爷接着说:“三月三吃艾草又有祈福、逢凶化吉的寓意。春天到了,大家都要健康向上哟。”原来是这样,我思索着,艾草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啊。我细细品味着艾草汤,嗅着悠悠艾草香,感受到了浓浓美好意。

“三月三”,在这富有诗意清香的一天,去田野里采艾草吧,感受春日的生机活力,让我们祈求家人平安快乐。伴着和畅春风,和着悠悠艾草香,享受惬意春光,将这一饱含祝福的习俗传承下去吧!

篇四: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每年过年我们一家都会跋山涉水,驱车回到老家与爷爷和奶奶共度春节。爸爸说:“一生中最难忘的,总归会是故乡的风土人情。”年少的我起初对爸爸十几年来不变的莼鲈之思很是不解。

老家坐落在崇山峻岭间,仿佛是一个远离尘世的小仙境。在这个小山村里,每年除夕都会有个习惯,用香蒲水沐浴,千百年来从没有变过。又是一年除夕,爷爷早早地在家门口架起了炉火,一捆捆的香蒲叶在里面沸腾,微风把袅袅轻烟撕成了碎片,吹向了四周的青山,阵阵芳香扑面而来清淡的香气在脑海间飘舞,似乎欲将它的故事娓娓道来……

“爷爷,为什么我们每年除夕都要洗香蒲水啊?”我望着纱雾般的清烟问道。“要说香蒲啊,咱村与他的故事那可大有来头咯……”爷爷抓起一捆香蒲,“它呀,是我们几代人的共同信物。”

爷爷说,香蒲的花语是纯洁,平安,质朴,善良美好,追求着幸福,秉持着热爱。

香蒲叶飘香,岁月悠长。过去几十年,编蒲包是老家村中的习俗。爷爷和奶奶有时会到山间小溪旁采香蒲,用背篓背下山。他们俩蹲在大院的青石辘旁编蒲包,有时还会拿蒲包变卖成微薄的钞票,那正是他们清贫的生活中沉甸甸的幸福。村里人都说爷爷和奶奶碾的蒲叶,柔韧又不扎手,清香而又不腻,实属一流!奶奶还会编蒲扇,小巧可爱的蒲叶合在一起,像一片很大的白玉兰花瓣,时不时摇来一阵清香的凉风,还可防蚊,直到现在都还保留着。

在清苦的年代,香蒲给几代人带来了日子的奔头和追求,它的浓烈安暖与诗情画意,伴着美好的寓意,流传了下来。

岁月静静流淌,香蒲记录着一切。到了爸爸出生以后,爷爷和奶奶不再编蒲包了,他们以卖茶叶作为经济来源,但香蒲的神圣在他们心中从未削减。爸爸自幼便外出求学,背井离乡。爸爸临行前,爷爷在他的包里夹了几片蒲叶,告诉他:“这蒲叶啊,是咱们精神的象征,做人也要像香蒲一样,善良淳朴。带着我们的希冀,努力拼搏,等你以后毕业了,在城里定居下来,但别忘记你的根在这里!”十几岁的懵懂少年从此背井离乡……我醍醐灌顶,这也许是无论刮风下雨,爸爸每年坚持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吧……

“哗哗哗……”香蒲水的声音打断了我的思绪,坐在弥漫着香蒲的清香的浴池里,任凭香蒲水浸过每一寸肌肤,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许多流传下来的习俗已被人们遗忘,而香蒲也只有村里逢年过节的时候在浴缸中出现了。生活质量变了,村中一片欣欣向荣,而香蒲也不像爷爷那个年代遍地都是,反而更难寻了。香蒲的身影少了,但一脉相承的香蒲精神却深深地烙在了村民心中。我从身旁抓过一把浮在水上的香蒲叶,细细的嗅,似乎闻到了历史的芳香,闻到了几代人共同追求美好,共同热爱生活,追求着平安幸福的夙愿,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一枚枚杂乱的秋草间亭立着一株香蒲,它的花儿像露出灯捻的蜡烛,等着更多追求幸福的人来点燃火种。我想这正是它学名“水烛”的来历吧。而就是这对烛火,点亮了一代又一代人……

篇五: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春联中的情味故事

李若怡

每年当春节即将来临,就到了写春联的时候,我们家每年都由我亲手写春联“自产自销”。有时候妈妈还会拿几幅送给亲戚炫耀炫耀,虽然我每次表面上都嗔怪妈妈的行为,但心里其实十分自豪,尤其是听到亲戚们的夸赞。

虽然已经写过几次春联,但每次拿起毛笔时还是内心十分忐忑。我铺开毛毡,毛毡上布满了大小不一、参差不齐的墨块。接着,我又拿出墨汁,墨汁接触到砚台的那一刻,一股浓郁的墨香味扑面而来,真是虎墨沉香。今年是牛年,所以肯定要写一些关于牛的对联,挑选好后终于可以动笔了。第一笔往往是最紧张的,也是最容易出错的一笔,不过还好,第一个字还算顺利。不一会儿已经完成了两幅。妈妈让我休息一下,但我好像写“上头”了,想趁着感觉好再多写两幅。在写的过程中,我仔细聆听着毛笔与正丹纸摩擦发出的沙沙声,使我感到舒适又愉悦。

当我写完时,早已围在我身边的爸爸和姐姐一起把春联收好。其实,每天我都很希望快点到春节,因为不仅仅是我可以陶醉在书法的世界中,感受中华五千年历史留下来的瑰宝。更重要的是每次写春联时一家人都会聚在一起。有时每个人都会写两福字,尽管写的不太好,但是那种其乐融融的氛围每次都让我深切的体会到“年”的感觉,让我知道春节即将来临。

贴春联的过程也是十分温馨的。我和姐姐准备好胶带,爸爸则踩着凳子贴春联,每个人都在帮忙,忙碌的气氛围绕着整个家庭。

希望每年我们家都能感受到这样的氛围。

篇六: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城墙上的情味故事

刘卓然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个地方都有不同民俗来庆祝春节。而在我的老家大同,每年都会在城墙上放着各种各样的花灯。

记得在小时候,每逢春节时回大同,总要嚷着去城墙上看灯,爸爸每次都拗不过我,也就只好带着我去了。

大同的冬天总是比晋城冷的,每次在上城墙看灯前肯定是要做好保暖的。但是当我真正上了城墙后,感觉自己穿再厚的衣服,贴在多的暖宝宝好像都没有用。即使天特别的冷,在城墙上看灯的人依旧很多,到处都是人头攒动,人山人海的,看到的好像都不是灯,而是一个一个的人头。

每年的灯都各有各的特点,都各不相同。前内年,灯主要展现的中国古代故事;近几年,灯更多表现的是中国的科技和中国的物质文化。而每次在看灯时,总能看的是十二生肖。但每年的十二生肖做得都不一样,有的特别可爱,有的就是按照它们本身的样子来做的。不论哪次看灯,我都看到了有展现大同历史文化的灯,它们都讲述了一个个不同的有关大同的故事,这一个个花灯,将这些故事展现的活灵活现。

在城墙下的时候,总觉得它没有多大,可每当我在看灯时,好像没有一次看完整个城墙上的灯。

篇七: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粽子里的情味故事

朱劭祎

小时候总是不明白,老百姓们包粽子是要扔进河里让鱼吃,防止屈原的肉体受到鱼的侵害。现在我们为什么包了粽子之后不给鱼吃还反而自己吃了?难道我们是鱼?我们会吃屈原?直到现在,我依然没有搞懂这个问题。

南方的粽子大部分都是肉粽,北方的粽子一般都包红枣和花生,南方的粽子偏咸一点儿,而北方的棕子则偏甜,我吃惯了北方的甜踪,南方的肉粽我就只吃过一次,仅仅地一次。

那是在父母出远门给妹妹做手术的时候,我住在姥姥家。平时受够了父母的严厉管教,到了姥姥家我简直是放飞了自我,姥姥姥爷也比较溺爱我,所以在那段时间里,我真的跟到了天堂似的。不用做多余的习题,背多余的古文,只用每天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就万事大吉了。没事儿的时候,还可以看会儿电视。端午节到了,学校还会放上几天假姥姥姥爷就买上棕叶,糯米之类的,准备包粽子。我也来帮他们包粽子,人多力量大,不一会儿,一个个粽子就包好了,吃起来令人回味无穷,端午节的后一天,姥姥给我端上了几个南方的肉棕,叫我尝尝味道怎么样,我看着和北方粽子也差不多,就咬了下去。

谁知这肉粽竟是如此难吃!刚咬下去的时候,一汪油就涌进了嘴里。虽然咬的是糯米,但这糖米已经被粽肉的油浸透了。嘴里腻腻的,这油里面又满是咸味儿,我恶心的快要呕吐出来了。姥姚问:”好吃么?”我看着姥姥那期待的眼神,把粽子强咽下去:”好吃,不错!”妹姥笑了,我也装笑,其实已经恶心得快吐了!

之后姚姥再给我肉粽时,我总是偷偷扔了,不过最终姥姥还是在收拾垃圾的时候发现了,她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我觉得我伤了她的心,因为我看到有泪水在她的眼睛里打转。

姥姥每次辛辛苦苦做的肉粽就那样被我给扔了,我觉得自己对不起姥姥,如果不好吃说出来其实也就罢了,但我却是这样干的。

从此,我再也没有吃过肉粽了。

篇八: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红米饭中的情味故事

陈佳瑜

在我的家乡闽南地区,流传着一种食物——红米饭,它象征这喜庆,红红火火,一般用来在新生儿出生第11天时送给亲朋好友,到满月时再大摆宴席,虽说它寓意不错,但在我看来,味道却是无法言喻。

红米饭其实就是把电饭锅中刚刚吸干水分还未熟透的米饭放到锅中与香菇、红萝卜丁、豆腐干一起翻炒,以前好像要用一种叫朱丹红的染料把它染红,但我爸爸说这东西有毒性,后来就用胡萝卜碎代替了。

我犹记得前年堂姐家儿子还未满月时,便说要送东西给亲戚们,我还以为是什么好东西,结果打开一看,米饭的焦褐色,香菇的漆黑,胡萝卜的鲜红映入眼帘,这些东西混在一起,于我二人而言是没有任何食欲的,而且特别干巴,不知道要喝几杯水才能保证不被噎着,还有我极不喜欢的香菇,最后,我是保持着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吃完的,毕竟还有一群大人看着,而且别人都吃得津津有味,让我怀疑自己是个假闽南人。

母亲说,吃红米饭是祖宗流传下来的,再不喜欢也要吃,图的就是一份喜庆。自己家里有人生孩子,那是添子添丁的大喜事,吃一口人家送来的红米饭,就是对新生儿美好的祝福。日后自己家有了喜事,别人才会礼尚往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不吃红米饭容易看作是和人家关系不好。虽然母亲有时候传达给我的一种观念——帮亲不帮理,我不是很赞同,但亲人间的血缘关系是无法抹灭的,再互相讨厌也要团结一心,这样家庭才能幸福。红米饭也就象征着情谊的传递,能促进人们间的亲情。这让我感受到了农村人的纯朴,家和万事兴仿佛是头等大事。亲情胜过一切,无论外界有多少纷扰,亲人的怀抱永远是温暖的港湾。

篇九: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咚咚锵,咚咚锵,嘟嘟嘟嘟嘟……”新春舞龙队激昂的鼓乐声传进了我的耳畔,如同一团热情的火焰向我们飞驰而来。刹那间,街边上、屋顶上期待观看舞龙表演的人群沸腾了……

松阳的舞龙种类诸多,有青龙、白龙、太平龙、温州龙、丰收大龙等。松阳的舞龙大小不一,小的约有十多米,大的约有三十多米。松阳的舞龙颜色丰富,红的如刚刚绽放的牡丹,白的如遍地的霜雪,蓝的如无际的苍穹,金的如大师笔下的太阳……无论大小颜色,龙儿们都带着无限的喜悦与欢乐,述说着丰收的喜悦和对新春的祝福。只见它们时而盘成一团,仿佛在凝聚远古的力量;时而伸展蜿蜒开来,仿佛在云中穿梭;时而左右腾挪翻滚,上下起伏,就像顽皮的孩童一般正在嬉戏打闹呢!那彩球到哪,龙就到哪,彩球翻滚,龙就翻滚,彩球转圈,龙就跟着转圈。龙就像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不追到彩球誓不罢休!精彩的舞龙表演赢得观众的阵阵掌声……

为什么松阳每年春节都有舞龙的习俗呢?我像顽皮的龙儿一样追着奶奶问松阳舞龙的传说,奶奶慢悠悠地一边回忆一边告诉我,在她老人家小时候听到的青龙与白龙的传说……

相传,在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后晋时期,松阴溪旁的独山脚下有户姓何的人家,家中有位豆蔻年华,美丽贤惠的姑娘儿,在五月的一天,何姑娘到松阴溪挑水,刚舀满了水准备挑担上肩的时候,“砰”的一声,水桶里落进了一个鲜红艳丽的五月桃,何姑娘一阵疑惑,不知桃子从何而来。但看到那鲜红的五月桃,她忍不住拿在手上美美地吃了起来。不料,过了三天以后,何姑娘肚子就大了起来,这下可惹怒了家父,责她辱没家风,把她赶出了家门。不久,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晚上,生下了一对孪生兄弟。说来也奇怪,这两兄弟迎风而长,到了天亮时分,这对兄弟便会左一声“妈”,右一声“娘”地叫了。白天,兄弟俩离娘而去不知所踪,到了夜里才回到母亲的身边跪求乳汁,在何姑娘的再三询问之下,兄弟俩才说出了实情,原来哥哥是天上白龙所化,弟弟是天上青龙降生,这何姑娘吃下的哪里是凡间的五月桃啊,那是天庭上掉下来的“龙蛋”呢……

到了次年盛夏时节,烈日炎炎,松阳大地干涸,稻田开裂,眼看就要颗粒无收了,农民们心急如焚,纷纷来到独山脚下拜神求雨。这时,白龙青龙兄弟俩在独山顶上玩耍,看见了此情此景便心生怜悯,蓦地腾空而起现出真身龙形,刹那间,乌云密布,大雨倾盆,干涸的土地终于得到了滋润,庄稼恢复了活力,白龙和青龙兄弟俩轮流腾空飞舞,松阴溪两岸风调雨顺。为了黎民百姓能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善良的何姑娘便嘱咐白龙青龙兄弟俩化成两道清渠,白龙卧在松阴溪北岸,青龙卧在松阴溪南岸,从此松阳年年丰收,处州大米出松阳的谚语便从此而来,这就是至今松阳人心中有着深厚情结的白龙堰和青龙堰。

“咚咚锵,咚咚锵,嘟嘟嘟嘟嘟……”,伴随着锣鼓喧嚣,在高昂的龙角声中,我从这个美丽的传说中醒来,终于明白了家乡的百姓每逢新春佳节都会扎起一条青龙与一条白龙的原因,原来这不止是两条龙,它还是松阳人对青龙白龙兄弟俩的思念与感恩,也是对来年的丰收的一种期盼与向往,祝愿我的家乡越来越美丽,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富裕!

篇十: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春节里的情味故事

张晨涛

贴春联,包饺子,放爆竹。这些都是春节里必不可少的活动,但今年的除夕夜,我还进行了守岁。

其实,我以前也守过岁,但往往抵挡不住睡神的诱惑,刚过十点就忍不住钻进了被窝。可今年不一样。2020年,中国人民冲破了重重困难,经过多层考验,成功战胜了新冠疫情。为了完美结束这不平凡的一年,我觉定在这个除夕进行守岁。

这不,吃过了年夜饭,我赶紧打开电视看春晚。只要我够专注,就不会想睡觉了。我不禁沾沾自喜。全家人坐在一起看了一会电视,就各自回房间去了。于是,我觉得有些闷,不经意抬头看钟,发现才九点半。妈妈正好出来,看我还坐在客厅里,催我睡觉。我摇摇头,一脸固执,其实心里也冒出一个声音:好像挺晚了,去睡吧。我又马上否定了这一想法,我一定不能半途而废。

我懒洋洋的躺着沙发上,眼睛盯着电视屏幕。但这种姿势太容易困了,不一会儿,就开始昏昏欲睡。哎呀,可别睡着,我用力敲了下脑门。一骨碌爬了起来,感觉难受极了,再忍一忍,不然就前功尽弃了。

这时爷爷走的出来。现我还在电视机前与睡觉作斗争。便说:“我来陪陪你吧”我知道爷爷年纪大了不能熬夜,为了陪我才这么做,于是更加坚定了信心,我与爷爷不时对节目做出评论,两人说说笑笑,困意便消失了。

不知何时,离12点仅几分钟了。我虔诚的站在钟前,睡意全无,“滴答”一声,拨开了新年的序幕,我有了一种脱胎换骨的喜悦,而睡意也在那一刹那袭来,于是,我带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进入了梦乡。

篇十一: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中秋中的情味故事

韩诗可

中秋节为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月节,因为这一天月亮圆满,象征团圆。中秋节自古便有赏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在我的家乡更是如此。

早晨爸爸开着车带我们前往奶奶家,发现我们是最早到达的,于是我就帮忙打扫卫生,妈妈和奶奶做饭,不久,叔叔婶婶也到家了带了不少水果、甜品,还有我最爱的零食,叔叔可真是下了血本了,这下我可有口福了,很快就到了中午,妈妈和奶奶准备好了丰富可口的饭菜,全家开始享用,大家有说有笑,度过了一个欢乐、美好的中午。

很快就到了晚饭时间,随着一块块月饼进了肚子,月亮也渐渐清晰,当所有人都吃完饭,我们就去院子里赏月。我和爸爸、妈妈和叔叔婶婶坐到摇篮上,静静的仰望着月亮。一开始月亮的颜色很浅,接着,变得深了起来,发出的光芒也越来越亮。最后,一轮明月像一个巨大的玉盘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上。柔和的月光犹如一块透明的白纱笼罩着大地,奶奶开始给我们讲解中秋节的来历,虽然听过很多次,但认听的津津有味。快乐的时光很快结束了,我却依然沉浸在月光中。

篇十二: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烟雨浸润了古色古香的骑楼,阳光温暖了初醒的青石路,街巷中小铺纵横,三两个小孩倚坐在石阶上吃着云片糕。

一切甜食中,我独爱那洁白的云片糕。记得,儿时闲来无事的夜晚,爷爷总会拿出一小盘云片糕,沏上一壶浓茶,悠哉地听着收音机中播放的潮戏。浓茶我是喝不得的,用爷爷的话讲就是:“吃浓茶,晚上会睡不着的”于是我便只能尝尝那云片糕。

云片糕绵绵软软的,一片片像宣纸册页,入口香软绵柔,清甜细腻。它的口感,一是甜,二是软,捻起一小片抿抿,似雪花般融化,也似坠入世俗的云那般轻透。含在口中,仿佛整个春天路过。

在那样宁静的夜晚,月光倾泻,溅得一地的斑驳。爷爷吃着浓茶,听着潮剧;我尝着云片糕,听着树间的蝉鸣。爷爷偶尔兴致一起,便同我讲起民间的奇闻异事。

相传乾隆帝有回下江南,品尝到了一种切成薄片,晶莹洁白的糕点,甚是喜爱,本打算赐名为“雪片糕”,可挥毫题字后才发现错写成了“云片糕”。因是皇帝赐名,便也不再更正,后来的糕饼店便沿用了“云片糕”这个名字。

儿时的故事现也只记得这模糊的一个,记忆犹新的却只有爷爷那慈爱的笑意,眼角的皱纹像是灌着晚风。而那记忆梗概中很轻很甜的云片糕,也只能在那样的夜晚才可吃得。

张爱玲小时候常常梦见吃云片糕,说吃着吃着,薄薄的糕变成了纸,除了涩,还感到一种难堪的怅惘。长大的岁月里,一片片云片糕的孩提时代渐行渐远,我竟连吃云片糕的梦都不曾做过,想来也是惭愧。

儿时的故事,比云片糕还甜蜜,令人动容。朝朝暮暮,岁岁年年而过,每逢月夜,我心中惦记的始终是那一小盘云片糕。

篇十三: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游街的“火龙”

兰黄平

灯火辉煌,月色婵娟一支支油把,高高举起衬着这元宵更加热闹。古镇的人们跟着这只火龙去探寻未来美满的生活去追寻平安与健康。

锣鼓声,鞭炮声在耳边不断响起。家家户户都举着各家的油把前往莲花洲集合,当时才七岁的我牵着妈妈的手在人群中穿梭着生怕赶不到油把队。一支支油把发散出点点光芒映在池塘边,映在星空里,映在人们喜悦的脸上。“咦?怎么停了呢?”爸爸把我驾在他肩上,眺望过去人山人海在仔细看火龙的头在踏火堆呢!一群壮男驾着佛像,从火炭上飞驰而过,那火炭扑腾着星火在火炭旁飞舞着。

佛像从我们身边经过时大家都会朝着佛像拜一拜祈祷新的一年平平喜乐。看着每个人都有油把自己却没有心里蛮不是滋味母亲看见便允许我举上了一会儿。这大大的油把对于年幼的我很难操作,但举一会的油把,享一会的知足让天真无知的我十分的满足。

今年过后,又到了一年的元宵已经15岁的我还是一样对元宵充满着无限,向往与期盼。别说那香气扑鼻的汤圆;还是有趣的猜灯谜;更别说那好玩的剪纸,只有那举油把才能满足我雀跃的心。这次我可不需要牵着妈妈的手驾在爸爸肩上。我可以一人畅游在这“火龙”之中,去遨游去追寻幸福的路。不一样的是今年的元宵还有晚会,看着舞台上欢歌笑语手舞足蹈的人,让我这雀跃的心更加兴奋。

结束后,依靠在墙角的油把还未燃尽,熊熊烈火还在燃烧着如同我这雀跃的心久久无法平静。

2020年新冠病毒的来袭打破了我对还有不久即将到来的元宵期盼的心。街上空无一人,没有欢笑声,人们的脸上也没有了喜悦的笑脸,只有无奈。没有了锣鼓鞭炮声只有风呼呼的躁动声。本是繁星满天的天空也已暗沉下来,久久地沉睡着无人唤醒无人知晓。

今早到大街上,突然才发现许多测温的站点也已经撤去,我还愣了一下,呀,原来,春天来了,万物也复苏了!是啊,春天来了,元宵也慢慢朝我们靠近。心中的雀跃的心又开始蹦跳,我默默在心里期盼着再一次与火龙共同游街,让火龙去重新照亮。暗沉的天空,去点亮沉睡的繁星,让人们的脸上重新获得喜悦。

篇十四: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个个都笑容满面,他们没有忧愁,没有悲伤,他们的内心只有一股说不尽的欢乐。春节的来临,就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是的,要想在新的一年里有所收获,就必须在新年之时制定好新一年里的计划、目标。新的一年,新的世界,将带给你新的生活与成就,我们要以一个崭新的自我去勇敢面对那些机遇与挑战,闯出属于自己的新的一片天地,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是的,清明的脚步临近了。每当我回忆起这句诗,我就想起在地下的“熟睡”了的祖先们,一年一度的清明节是让我们与我们的祖先的一次聚会,在那一天,我们一行成群结伴地迈向山坡上,带着那一缕缕的怀念到祖先的面前祭拜,希望他们能保佑我们幸福健康,永远快乐。

端午节,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为的是纪念我们的民族英雄——屈原。屈原为人正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但当时的社会环境却使他难以在社会立足,他遭到了身旁那些奸臣小人的排挤,怀才不遇,一心只想为国家做贡献,却无处施展,最终只能怀着悲痛的心情随江水漂流。两千多年后,人们还在怀念他,纪念他的忠贞爱国,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作为他的纪念日。

中秋节,代表着团圆,每年的八月十五,每个人都将团聚在一起,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度过一个美好的节日,无论有多远,他们的心都永远地、紧紧的在一起;晚上,他们就在那明亮的月光下共同欣赏那圆圆的月亮,许下自己心中最美好的愿望。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而这些传统节日伴随着它一路走来,让它更有明显的中华民族色彩。

篇十五:我与民俗的故事作文

新年中的情味故事

史宇峰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慢慢地,人们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的肆虐日期,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

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杆,街上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只好啃些芝麻杆充饥。

又过些时,公鸡啼晓,这些凶残而又愚蠢的怪物只得怏怏返回。熬过“年关”的人们欣喜不已,感谢天地祖宗的护佑,互相祝贺没有被“年”吃掉,便打开大门,燃放鞭炮,同邻里亲友见面道喜……,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一个村子里。

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儿童,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

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在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这种现象逐渐变成了相传的“过年”和“拜年”的风俗。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